当考试变成了“信息战”
“
你是在考试,还是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?
”
初入清华园,看着满满的课表,小K暗暗下定决心:我一定要认真学习这些课程,打好自己的专业基础。
半个学期后,微积分期中复习时,小K正因为微积分的知识点太多而一筹莫展,而室友看上去却胸有成竹,悠哉地看着动漫。小K不由地向室友求教:
“微积分期中怎么复习啊?那么多定理。”
“你不知道xx系的那个资料合集吗?据说里面包含了题库,刷一遍准能高分。”
“居然还有题库这种东西?哪里能弄到啊?”
“我把电子版发给你,你自己打印去吧。也可以直接去打印店买,这个需求量还挺大的,打印店印了好多本放在那儿。”
小K飞快地跑到楼下打印店,买了一本资料合集开始刷了起来。
一周后的微积分期中考,全是客观题,现场出分,小K轻松斩获满分。考完后出了考场,和同样满分的室友有说有笑:
“幸亏听你说了,不然我都不知道啊,那不就凉了。”
“线代也有呢,可得好好做一做。”
上了大二,小K已经被繁重的课业压得有点喘不过气。
在一门晦涩难懂的专业课上,他又一次陷入了听天书的困境,但却注意到坐在旁边的好友一直在写其他课的作业。
“诶,这课这么难,你怎么不听啊?”
“没事,这课期末不怎么换题,复习的时候好好刷往年题就行了。”
“还有这种操作?”
“嘘,小点声,这往年题其实没多少人有的,我过会儿发给你,你可不要给别人啊。”
几个月后的期末考试,小K提前将近一个小时答完了题,抬头看了看周围,大部分同学都还在奋笔疾书,内心窃喜。考完后骑车回宿舍的路上,同学们大多在骂这门课讲得差、考得又难,他心中涌起一股罪恶感。
而这股罪恶感在两周之后随着成绩单上的那个4.0而烟消云散。
时光飞逝,小K已经在园子里待了两年半。考试周的凌晨四点,此时的他正在和一门需要大量记忆知识点的课程做着最后的搏斗,通宵复习。他不明白为什么这种课还要闭卷考试,对专业学习并没有什么帮助。
七点五十,小K坐到了考场的位置上,旁边坐着自己认识的一个外系同学,打了个招呼。突然,他发现这个同学手里拿的像是一份往年考题:
“你怎么还在看往年题啊?最新的都是十年前的,看了有啥用。”
“谁说的?我这是去年的题。”
“啊?你这是哪里来的?我们系学生会只弄到了十年前的啊。”
“这是我们系学生会发的。前几年的我们都有,而且每年很多题都是一样的。”
“惊!那岂不是做完往年题就行,那我这通宵复习背书图个啥啊......”
小K心情一下子复杂了起来。考试的时候,感觉每个知识点自己都背过,但很多就是记不清了。把会写的都写完之后,小K也没心思检查了,发起了呆,脑海中浮现起大学以来的一次次考试。他心里想:这到底是在考试呢,还是在比谁搜集到的信息更多呢......
END
你是否遇到过和上面类似的场景
以理工科、商科等为代表的一系列课程,大多是以考试作为主要考核方式的,考试分数对最后的总评分数有着决定性的影响。“统治”了考试的人,就能“统治”GPA。
许多老师多年出题的风格、题型会有相似之处,个别老师甚至大量题目不变或者只变一些参数。但众所周知,绝大部分课程的考试题都是不公开的,在这种情况下,有一套或多套往年的真题会是一件非常利好的事情,有时候甚至能显著提升考试分数。
结合平时的所见所闻以及此前对一部分同学进行访谈的结果,我们知道,尽管老师不公布往年题,但的确存在一些渠道可以获取到,例如学生会网盘、修过这门课程的学长学姐等等,其根源或是老师不小心泄露,或是往届同学考完后回忆。
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课程的考试演变成了不同程度的“信息战”,往年题成为了一种宝贵的“资源”,并且这些资源并不都为所有人共享,部分资源甚至只在小圈子内流动。在一些课程中,能拿到更多的往年题,就意味着能有更高的分数。
但是,考试的初衷是什么
考试的初衷,是检测我们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。“信息战”的现象,与这一初衷似乎有些悖离。在此前对同学的访谈中,大部分同学表示,各门课程中不同严重程度的信息不对称,尽管可能无可厚非,但的确或多或少影响到了考试的公平性,个别情况下甚至会对课程整体的学风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。
有没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?
。
。
。
如果,老师直接公布往年题
设想一下,如果老师直接在网络学堂公开过去若干年的往年题,如果每个人手里的往年题都一样了,“信息战”是否将不复存在?考试是否会变得更加公平,回归它的初衷?
这样的举措,会对同学们平时的学习和期末的复习备考有怎样的影响?
如果不同类型的课程需要分别考虑,那么什么样的课适合公布往年题,什么样的课程不适合?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,填写问卷,我们希望听到你的声音。
让我们共同发声,从而让改变发生。
/ END /
欢迎扫码关注更多信息
清华大学课程咨询委员会
阅读原文